北京卫戍司令为什么叫九门提督

  内城九门

  北京内城有九门,现在的地址都在,南边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西边阜成门、西直门。东边朝阳门、东直门,北边两门,德胜门、安定门。

      南侧正中为正阳门,处于紫禁城的正南边,寓意正中间接受太阳光照之门。位于中轴线上,皇家进出之门。正阳门历史照片。重檐歇山式灰筒绿琉璃瓦建筑。晚清时期正阳门全貌(带瓮城,前方为箭楼,防守使用):

正阳门及箭楼1880年:

历史上的正阳门

现在的正阳门:

正阳门和南侧的箭楼:

  这正阳门及箭楼就位于我们现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俗称前门。八国联军及义和团侵略暴乱烧毁后于1916年重建的,由当时的北平市政督办朱启钤建设。1920年北洋政府财政吃紧,为了筹措不足财政资金,有人给北洋政府出“馊主意”出售正阳门的城楼,卖了前门楼子,他也搬不回家,政府还得了银子,岂不两全其美。结果还真有大栅栏的富商长春堂的孙老板出十多万银元买下来前门楼子,作为他出售商品、做广告的地方。后因付不起维修费,无偿又退还给了政府,做了国货陈列馆。结果落下个“有钱你去买前门楼子”的话把儿,流传到现在。

     正阳门门钉是有讲究的,会带来好运。在古时候,有民间俗曲曾这样唱道: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妇女们“走百病”时如果来到了城门庙门前,那些已婚但尚未怀孕的妇女还要悄悄地摸摸大门上的门钉,这一习俗被称为“摸钉”。在当时的人的想法中,“钉”与“丁”同音,预示着家丁兴旺,“摸钉可以帮助实现生个男孩的愿望,对此,《水曹清暇录》有记载:“正阳门上摸铜钉,云宜男也。”

     在明、清两朝,北京城的城门有很多,其中妇女们最喜欢去正阳门“摸钉”,传说正阳门秉“正阳之气”,摸了正阳门的门钉,很容易生男孩。在封建社会中,妇女们都有“母凭子贵”的思想,因此生个男孩就成了她们最大的愿望。所以,许多妇女不怕路途遥远,纷纷前往正阳门城门摸钉。“摸钉”的风俗,在元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及至明清两朝时,更加流行。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对此有记载:“正月十六,或六月十六,妇女群游,祈免灾暗中举手摸城门钉,摸中者,以为吉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如今这一具备迷信色彩的活动已经比较少见了。如今,人们去北京城的古建筑景点旅游时,遇到高大的城门例如故宫的城门,也会热衷于“摸钉”,但并没有原有的“想生男孩”的期许了,更多的是为了祈福和觉着好玩儿。

  崇文门,建城时叫文明门,后来举子赶考走此门,崇尚文明之意,叫崇文门。元朝哈达亲王王府在门内,所以又称“哈达门”,后谐音称“哈德门”。清朝时运酒走此道,路过此门要交酒税,相当于烟酒专卖了。解放后因“哈德门”崇洋,改回“崇文门”。

崇文门

1866年哈德门全貌:

  1950年瓮城拆除,1968年正门拆除,崇文门不复存在,现在只有崇文门十字路口依然存在。东南侧的哈德门饭店、哈德门广场还在表述着过去的历史。

  宣武门位于正阳门的西边,东距正阳门三里,元代为“顺承门”,约在宣武门内大街北口处,明永乐十七年将南垣南拓时重建仍名“顺承门”,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取张衡《东京赋》“文德既昭,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但民间俗称叫“顺治门”。

二十世纪初期的宣武门

民国时期宣武门

   宣武门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楼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有瓮城,上建闸楼。瓮城南墙城台之上为箭楼,箭楼面阔七间。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宣武门

  宣武门:“武烈宣扬”的意思;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囚车从此门出入,故人称宣武门为“死门”,城门洞顶上刻有“后悔迟”三字。

 宣武门的最后影像,摄于1961年,1965年开始拆除,1966年修建地铁后完全不复存在,现在成为宽敞的宣武门大街。

  阜成门,原本也有主城门和瓮城及箭楼,在元朝时叫“平则门”,明朝整修后改名“阜成门”,此门直通门头沟(阜石路,原336路车),京城内用的煤都有此门进来,所以原来的门洞内雕刻有梅花,谐音运煤(梅)。

阜成门原来的实景

解放后的阜成门

  阜成门及城墙在解放前后逐步塌落损毁,六十年代因修地铁彻底拆除干净,现在完全不复存在,只剩下阜成门立交桥一座,代表着曾经存在的城门!

  西直门位于北京城的西北角,是内城的重要一门。它是明清两代从玉泉山往京城里运水的主要通道,所以又称“水门”。元朝建设北京城的时候,邢州人刘秉忠、郭守敬设计城门及上下水规划,西直门也有瓮城、箭楼等统一布局,整个城池略小于正阳门,在内城九门也算规模比较大的。

西直门及高粱河

未拆除前的西直门及箭楼

  北京外城的西北角为什么缺角,不是直角?

  据可靠的的民间说法,明代负责重修北京城的是大将军徐达,他认为北部的城垣太广,荒芜土地较多,不便于防守。于是他决定放弃北部将内城向南迁大约五里。这样一来,北城墙就推到现在德胜门一线,现场规划,城墙就要经过积水潭,当时积水潭的深度和水面面积都比现在的积水潭大得多,要跨越积水潭修建城墙是很困难的。所以新筑的北城墙西段穿过当时日积水潭最狭窄的地方,然后转向西南, 把积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于是西北角就成了一个抹角。

  德胜门,位于北部城墙的西部,取义得胜回兵通行之门。明朝主要的敌兵犯我的隐患在北部蒙古匈奴(瓦剌部落、鞑靼部落),所以征讨蒙古要从北部出兵和回兵,为了吉利北部的两个城门取名“安定”与“德胜”,出兵可德胜,回兵为安定。

建国时的德胜门箭楼

  历代都对城门和箭楼进行维修。二十世纪20年代为了交通便利,拆除了城楼及城墙,但是瓮城及箭楼依然保存基本完好,1951年国家拨款修缮。1980年再次进行全面修缮。1982年设立文保所,并对外开放。1992年恢复瓮城内的真武庙。现箭楼上长年举办历史古钱币展。

现在的德胜门箭楼

德胜门远观

原来德胜门西侧有德胜祈雪亭

  德胜门旧时尚有一景——黄顶碑亭,内立一石碑,曰:“德胜祈雪”。现在已不复存在。乾隆四十三年(一说二十二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 时逢大雪纷飞,除去一年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通,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其它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 “德胜祈雪”。2014年北护城河修复工程完工,恢复北区三景(潭西胜境、钟鼓余音、德胜祈雪),这是其一。

  安定门,位于北段城墙的东部,元朝称安贞门,为明清北京内城北垣东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正统四年(1439)建城楼,瓮城东西约68米,南北约62米。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通州八里桥失守后,英法联军首先攻打安定门。10月13日正午,安定门陷落,英法联军进而控制北京城。瓮城和闸楼于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拆除,1956年拆除箭楼,1969年拆除城楼。

1840年拍摄的安定门

安定门的南面

   安定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祀奉真武大帝(北方大神),在诸门中独具一格,从1924年拍摄的照片看,建筑整洁,布局精练。

安定门箭楼

民国时期的安定门? 反正还带着路灯。

拆除中的安定门(1969年)

  安定门能否保安定已经成为历史的“神话”。

  东直门是位于北京城内城东垣北侧的一座城门。原来也包括城楼、箭楼、闸楼和瓮城。

解放前东直门全景

东直门内实景

  1950年在东直门城门北侧开豁口,以利交通,1969年拆除东直门城楼。1979年在城门原址东侧建立交桥。东直门城楼面阔五间通宽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5.3米;楼连台通高34米;瓮同西直门,四角皆为直角;东西为62米,南北为68米;南侧瓮墙辟券门,门上建闸楼。在瓮城内从正东向正西方向拍摄的东直门城楼门洞。门额上镶嵌的“东直门”三字清晰可见;门洞券顶“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辨;凸凹不平的石路面,显示着岁月的沧桑。
  元大都是1267年,由忽必烈下令施工,东直门的历史就由此开始了。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文东武西,元大都东垣建设崇仁门。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洪武四年(1371年)均修补沿用,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葺,改称东直门,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成化九年城楼曾引发火灾,火灾后重修。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木材、砂石料多从此进入城内,东直门地区仓库较多,为存放材料使用。清朝在嘉庆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楼。1915年因修筑环城铁路将瓮城、闸楼拆除,于箭楼后部两侧建“之”字形砖蹬道。1927年将箭楼拆除,仅存箭楼台基,台基于1958年拆除。
  现在的东直门只是个名称了,东二环交通的立交桥以取代城门多年来。

  朝阳门,元朝建城是叫做“齐化门”,明朝建门,开始仍然沿用此名称。明朝正统四年(1439)四月,修建了九门的城楼、箭楼、瓮城等。工程结束后,齐化门改称朝阳门。

古时的朝阳门

以前的朝阳门门楼

1915年修建环城铁路时朝阳门被毁

  如果说1915年的主动拆除是个序幕,20世纪50年代的拆除则是高潮和尾声。1956年10月16日的《北京日报》对朝阳门的拆除原因做出了解释,“由于年久失修,发现墙身多处下沉、裂缝,部分柱子向外歪斜,飞檐和柱子接榫处很多糟朽,南面楼门劈裂下来。如果不拆除,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虽然此前城门的拆除已经开始,但朝阳门给文物专家们的震动尤其大。因为文化部大楼就在朝阳门附近,文物局办公室又恰在文化部大楼的东南角,从办公室的窗口就能看到朝阳门。然而学者的呼吁并未能挽救朝阳门的命运,最终拆除成了定论,只好眼睁睁看着朝阳门消失在自己眼前。
1956年10月9日,朝阳门城楼拆除完毕;1958年,箭楼拆除完毕。朝阳门痕迹荡然无存,拆除前声称将要保存留待后用的原建筑构件也在“文革”中散失。

  值得一说,过去,京杭大运河是京城运输的主要通道,而起点通州距朝阳门最近,漕运至京的粮食一般都经过朝阳门进京,所以朝阳门也称“粮门”。

  1978年,消失的朝阳门原址上建起了立交桥。

 

《返回》

 

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及相关书籍,仅供个人交流欣赏,如有错误或者引起侵权,请来信说明以便删改! chen8936@163.com